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占据了中游。
什么是中游?
从毛坯钻贸易开始,经过切磨加工、成品钻销售,一直到成品珠宝制作(镶嵌),这一整段都被称为“行业的中游”。所以我们经常说,中游是钻石行业的咽喉,就是这个道理。如果缺了中游,除非下游群众能喜闻乐见地把毛坯戴在身上,否则上游和下游之间就没法沟通。
中游除了“改变钻石”之外还有什么作用?当然是有的。中游最大的作用,就是信息的沟通和产业链的协调。戴比尔斯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,除了曾经垄断资源并在下游营销(“恒久远”)下了血本之外,更重要的是依赖中游反馈的诸多市场信息。
【顺便说一下,目前戴比尔斯的六十余个看货商被分为三个类别:切磨工厂、具有切磨功能的大零售商、毛坯钻贸易商。其中具备切磨功能的客户是比较受重视的,因为他们能“消化”掉毛坯钻,而不是在二级市场上抬价销售,从而影响最终成品钻的价格。】
中游利润高吗?如果单看切磨加工,那确实不怎么高。印媒抱怨说天然钻石切磨利润也就4.5%而已,这是个事实。但如果论及“整个中游”,那利润就很可观了。几十几百美金买的毛坯,切完之后把成品钻卖到欧美市场,这附加值有多高?如果镶嵌成珠宝成品,那更是可以养活不少人。
有人说“印度大都切小颗粒,价值低”。这一点没错,但我们要看规模,以及规模带来的影响力有多大。小颗粒钻石在下游的使用量巨大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欧美奢侈品牌用的小颗粒都从哪儿来的?大部分都是印度货。俄罗斯钻石是怎样重归国际市场的?印度的运作是很关键的因素。
中游的态度能影响产业链的格局吗?当然可以。新冠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,印度预判下游市场极不理想,立刻减少了从上游采购毛坯,直至GJEPC发文号召“停购30天”,彻底给钻石行业按下了暂停键。
上一次号召停购,还是金融危机期间。
上游企业随即开始陆续降价,或者采用灵活的销售政策,来满足印度方面对利润的需求。在那段时期里,中游对上游的议价能力是很强的。后来疫情过去了,市场好转了,戴比尔斯和埃罗莎才开始通过几轮涨价挽回之前的损失。
再就是最近这几个月,由于下游市场受美国通胀、中国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而出现萎缩,印度对市场预判并不积极,所以导致进口连续出现环比下降。这影响了很多人的情绪,包括咱们国内的培育钻石生产端。这些事儿,做毛坯钻贸易的伙伴都明白。
这就是中游的重要性。其核心竞争力,在于一个国家(或地区)在掌握了规模化切磨的基础之上,将利益和影响力扩大至整条供应链,从而获得了相当的主动权。在某些极端的环境下,这种主动权会成为中游撼动上游生产和下游市场发展节奏的“资本”。
印度掌握着全球90%以上的钻石切磨工作,所以他们的数据总是受到重视、他们的观点总是被各大机构转载、他们敢如此大刀阔斧地扩张CVD的生产(哪怕只是中低端的品质)。换成别的国家,都得想想“这么多毛坯谁能接得住”的问题,而印度不用担心,因为他们有八十万嗷嗷待哺的切磨工人。让这些人都有活儿干,甚至让更多的人有活儿干,这是印度政府和资本界的刚需。
而我们呢?不好意思,缺的就是这一块。
说得不客气一点,从产业链的角度看,我们在天然钻石产业链上的地位并不高。偶有几家看货商,偶有几个切磨单位,但始终无法引起上游的资源倾斜,更谈不上撼动印度的位置。数十年来,我们只有通过拉动下游需求来获得心理安慰:把市场做大,面对中游的议价能力就会提升。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确实如此,感觉那会儿整个行业都在仰仗中国市场。但回过头想一想,这种议价能力真的长期稳定吗?
培育钻石行业怎么样?情况相对好一些,至少我们能生产毛坯,产量还挺大。但扪心自问一下,我们自己能消化多少毛坯呢?10%还是20%?大部分还是运到了印度吧?在产业发展的初期,我们是不愁的,因为印度人需要货,毛坯钻贸易就是个卖方市场。但后面会怎样呢?扩产、内卷,加上印度自己发展CVD生产……到时候我们和印度之间谁的议价能力更强?这还真不好说。这个事儿,最近做毛坯钻生意的朋友想必都懂。
一直对钻石行业持乐观态度,并一直看好我国在产业链上的发展,包括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。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唱衰行业,而是提出一个想法: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差距,并随时保持警惕。无论是政策层面、资本层面,还是行业内部,都应当了解咱们的短板在哪儿。卸下近视的陋习,真正解决根儿上的问题,只要思想不滑坡,方法总比问题多。